第(3/3)页 无论是意境,还是情怀,皆是上佳。 至于魏王让人编撰并亲自作序的那本诗集,根本就没法,也没有资格跟九首残诗相比。 这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人之手。 这也是他这次要搞明白的一点。 郑文修从他的笑容中读出了答案,沉声道:“既然你知道了,那咱们就围绕着诗和你们韩氏布行做文章。” 李世民浅笑道:“如何做文章?” 郑文修道:“像我们酒楼这种残诗的形式,难度太高了!我想到了一个稍微简单,能让上至达官显赫,下至黎明百姓都广泛参与的方式,名为‘对对子’。” “对对子?” “对!也叫‘对对联’,它与律诗有关,律诗讲求对偶,其中第三句与第四句,第五句与第六句类似两副对联。” “我举个简单的例子,上联是‘新年纳余庆’,下联是‘佳节号长春’”,你细品一下!” 对联来自春联,春联来自“桃符”。 最早的春联为后蜀主孟昶所作。 就是郑文修说的这副。 大唐现在没有对联。 而他的笔记本上又记了很多名留青史的名联。 若是不拿这搞点事情的话,那说不过去呀! 李世民稍微琢磨了一番便明白了他的意思。 他喝了一口酒道:“这对联看似简单,但却是‘诗中之诗’,很不简单啊!当然,比起那些残诗,是要更有趣味。” 郑文修道:“这玩意可难可简单,包罗万象,雅俗皆可。最主要的是明年即将科举,现在大量文人士子开始往京城聚集,若是不紧扣这时事,搞点噱头赚一笔的话,那绝对是错失商机啊!” 李世民看了眼还在细品的长孙无忌,然后问郑文修:“那如何用对对子帮韩氏布行赚钱呢?” …… 第(3/3)页